德藝學院|滨海国际画院(始创于一九八八年)
Deyi Academy
Marina 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Art
始创于一九八八年,经过三十年的发展,
现在已经成长为一家以青少儿艺术教育为核心,
集合当代绘画与科学技术于一体的综合性教育集团。
胡洋老师 +65 9773 8349 | 9101 7268
尋覓關於美的柵欄
March, 1999
我來自無人知曉的夢的深處
歲月的象牙船引渡我向你
我試了許久,也走不出
那一片渴望的眼光
一段長長的季節
在光與影諧和的一個秋日午後,我給胡洋拍過這樣一幅照片:粉紅色的牆壁下,戴著眼鏡的他盤腿而坐,很優雅、很祥和、又平靜地望著你,像是在思考什麼,又像是渴盼什麼,通過我的藝術感覺創造的平面意境比之他的成名版畫《同胞》中表現的人類大呂般的精神力量以及再後來的木刻《搏》所掀起驚濤駭浪在藝術思維上存在著很大迥異性。所以,基於此種最初印象,當胡洋無所掩飾、真真切切地站在你面前時,你或許感覺他是一位學者,研究社會學、
自然學,或其它。
藝術觀念的不斷更新,藝術領域的全新拓展造就了胡洋。而畫家兼教育家胡洋的特點就在於
發掘美創造美培育美。安徽人士的胡洋從中國美術學院畢業後又投身於美的教育事業,頗有
建樹。以後又赴新加坡﹑漂流香江,又到訪了英格蘭國度,風裡雨裡,波里浪裡,年輕的
經歷就這樣經年累月地寫著五彩的人生篇章,不含蓄,絕對的真實與堅韌。
1995年的三月份首屆《香港國際畫院-胡洋畫室》師生作品展在香港九龍尖沙咀文化中心
展覽大廳如期展出,是胡洋赴港後創辦私立華人《香港國際畫院-胡洋畫室》五年來的一片心血凝集。展現在你面前的是一片片色彩斑斕、層次分明的新界鄉村風景或維多利亞灣畔大都市建築風貌。觀者如雲,空前轟動,也盡現著胡洋的創造與才華,及其在繪畫藝術教育上的卓越成就。其後,他又被邀請前往英國皇家設計學院講學交流並帶領其少兒精英班的學員們去街頭巷尾寫生,把東方藝術及其教育的精粹傳播到了異國他鄉,這是一次無比崇高的信任和榮譽。
1996年6月份香港視覺藝術中心組織的第二屆《香港國際畫院-胡洋畫室》師生作品展獲得
轟動效應的順理成章的超過了第一屆,也遠超於藝術本身所固有的意義。面對充溢靈氣的學員作品,《香港國際畫院-胡洋畫室》盡可能地在伸展表明:在對藝術教育的貢獻上,胡洋卓越地走在了前列,這也是他認為 “美術教育應達到一個全新境界” 的具體體現。
香港張祝珊英文中學的賴曉雲等同學正在上中三年級,入讀《香港國際畫院-胡洋畫室》後
最大的感觸是 “在繪畫學習中體會到藝術重要的功能是通過宏觀微觀的啟發認識美、抒寫美”。這位15歲的小姑娘感謝胡洋的不僅僅是知識上獲得的進步,更有藝術美感的陶冶及心靈的
澄澈。從其意義上講,儒雅的胡洋在大自然中不經意地又創造了多少新生和美麗。
搞繪畫、木刻並為之矢志不渝,這是胡洋具有的自身氣度,也是作為中國美術學院
畢業生的他擁有的向生命價值挑戰的雄厚資本。作為繪畫藝術的一個門類,繪畫表現的力度
深度展現了一種人性難以 抑止的渴望情愫。大海上,風起兮巨浪翻湧,一隻木舟一個單薄的人為了生存就扯帆搏浪,人類就在這樣的環境裡與大自然與風景與命運 抗爭,黑白分明的
木刻作品《搏》就如斯的透視著胡洋的藝術底蘊、 人生的態度、心靈的激盪,這種自然的
藝術作品所展示的滲透力和藝術意識也是他整個人生觀的體現:驚而不俗、深而壯麗。
及至十年前在福建工藝美校教書時的一段蒙辱歷史,他仍能頑強地去抗爭,笑對人生,
看雲起潮落。
清代畫家沈宗騫有一番議論,說:從事筆墨者,初十年使得略識筆墨性情,又十年而
規模粗略,又十年而神理少得,三十年後乃可幾於變。他講的是藝術的艱辛乃至成功蛻變需要一個比較漫長過程,而胡洋從繪畫木刻的十年耀眼光環中走到了美術教育的又十年,是否規模
粗略?及後三十年誰又能預料其變遷?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在這條道上,人性的弘揚,美感的挖掘促使他不停的走。
在香港藝術教育界里胡洋聲名卓著,富有洞察力,擁有著巨大的知識財富。作為一種無可排擠的楷模形象影響著並倡導著香港整個藝術教育。創辦畫室教育十年,他仍舊在搏,在驚濤駭浪中尋找平靜的港灣。而最令人敬佩的是他培養優秀學員的天才和智慧,這種生命的福祉環繞著他也照耀他及《香港國際畫院-胡洋畫室》的輝煌歷程。以後十年,那一段長長的季節裡,
關於美的柵欄就斑駁陸離。
陳逸飛
1999年3月
2000年轉載新加坡《聯合早報》